开云体育-昂热客场挑战恩泽,双方势均力敌

admin 1 2025-01-13 12:41:33

来源昂热客场挑战恩泽,双方势均力敌:文史砍柴

作者昂热客场挑战恩泽,双方势均力敌:十年砍柴

  

  近世湖南湘阴出了两位彪炳史册的牛人:左宗棠和郭嵩焘。

  这两人是同乡昂热客场挑战恩泽,双方势均力敌,是姻亲,然而又是冤家。郭有恩于左,而左却有负于郭。两人交恶的理由众说纷纭,但据说导火索竟然是今人看来很可笑的一种争执。

  同治三年(1864年)湘阴县文庙长出一颗灵芝,用现代科学很好解释,建文庙用的是一些好木材,湖南天气潮湿,多年后那些木头因腐朽而长出菌类。可在那个时候大家看作是祥瑞。于是郭嵩焘的兄长郭崑焘写信给时任广东巡抚的哥哥郭嵩焘说:“文庙产芝,殆吾家之祥。”

  这句话不知怎么传出去了,另一位湘阴人左宗棠听后很不高兴。那一年郭嵩焘署理广东巡抚,左宗棠因收复杭州及控制了浙江全局,被封一等恪靖伯。这位左大人最喜欢和人争锋,于是说:“亦为吾封爵故。何预郭家事乎?”而且写信质问郭嵩焘,争论这株灵芝到底是因为谁家而生。因这点事两位老朋友闹掰了。

  郭家兄弟以湘阴文庙产灵芝应了其郭家的文运,这其实是揭了左宗棠至死都没有完全愈合的伤疤。左只是一介举人,而郭嵩焘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并曾任翰林院编修。进翰林院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文庙主文运,而非主战功,郭家的解释应该更合理。但谁叫昂热客场挑战恩泽,双方势均力敌他们碰上的是骡子中骡子左季高呢?这就等于一个北大毕业生,碰到一位师专毕业的老友,虽然老友的级别比自己高,可你非得比学历,那还能愉快地成为朋友么?

  当然左、郭后来闹得不可开交还有其他的利益冲突。不要小看湖南那个地方的人争面子的执拗。这事过去一百二十年了,湖南浏阳又出了件类似的事。浏阳一县在中共建国后显贵尤多,1955年军队授衔有5位上将, “八大”召开时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有8名。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浏阳乡亲说起本邑大官,首推某上将。可到了80年代,耀邦后来居上,邑人便首推耀邦了。那位上将心中很是不快,对耀邦这位以前的同乡小老弟、现在的上司颇有怨怼。一旦有机会便会发酵。

  今人更熟悉左宗棠,因为左指挥大军击败阿古柏,收复了新疆这块占中国版图越六分之一的土地。而郭嵩焘在另一个战场——外交场上,同样做出巨大的贡献,比起左宗棠,知道他的人却少得多。

  郭嵩焘的见识和格局高出同时代的士大夫太多,不被人理解,反而被斥为“汉奸”一类。在郭嵩焘任驻英、法公使时,副使刘锡鸿暗中对郭多加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国内一些清流派谏官,纷纷上奏攻击郭嵩焘有损天朝威仪,美化了夷邦君臣和士民。郭嵩焘终究不安于位,被撤职回到家乡。回乡途中还被家乡的爱国群众侮辱,在大街上张贴标语直斥郭嵩焘“勾通洋人”。

  自宋以后,只能言战不能言和的论调盛行。只要主张战争哪怕是“浪战”,战败了割地赔款,主战者仍然被公众视为英雄;而主张在谈判桌上谈判,进行适当妥协的官员,那一定是“卖国贼”。

  郭嵩焘再给他的同年沈葆桢一封信中谈到办理洋务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求制胜之术”。这需要“有循序渐进之略,期之三年五年,以达数十年之久”。说的是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其根本之策是制定长期规划,进行内政改良,以期各方面提升国力;

  第二个是“了事”。“一切政教风俗,皆不敢言变更,而苟幸一时之无事,则所以了事之方,熟思而审处之,勤求而力行之。”也就是说在根本的政治制度没有得到改革、国力无大的提升的情况下,通过外交的手段,善于抓住机会把事情办成。曾纪泽从俄罗斯手里收回伊犁就是这种做法,利用俄罗斯刚刚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战,元气大伤的空档期,趁热打铁,据理力争。

  第三个是“敷衍”。“事至而不暇深究其理,物来而不及逆制其萌,如是,则且随宜敷衍。然而情伪利病之间,缓急轻重之势,稍有不明,则愈敷衍而愈坐困。”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办洋务、搞外交,事情来了不去深究这件事形成的因果,危机出来了不及时在其萌芽状态制伏,只能被事态牵着走,被动地敷衍。如此,事情的真相与假象,好处与弊端,以及轻重缓急,稍微出了点差错,就越加敷衍越作茧自缚,左支右拙,坐困无计。

  大清自鸦片战争以来,到1911年逊位,办洋务几乎就是这种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敷衍。

  郭嵩焘虽然只出使过英、法,但他对中国的近邻日本和朝鲜尤其关注。在英国做公使时,他密切地和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来往,并观察日本派驻英国的留学生,和将日本与中国做内政、外交等诸方面的比较。

  郭嵩焘首先观察到日本派出的留学生经过严格选拔,外语能力比中国留学生好。而且日本留学生学习律法的最多,其次是学习机器、铁路、冶炼等工科;而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去学习军事。郭嵩焘为此建议扩大留学专业的范围,他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

  日本当时的国门刚刚被美国的军舰轰开,但知耻而后勇的日本在学习西方是全方位的,这给郭嵩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看到,西洋的财政、交通、法律、外交,无不在日本学习范围内。通过对比,他得出的结论是:

  “日本仿行西法,尤务使商情与其国家息息相通,君民上下,同心以求利益,此中国所不能及也。”

  “(日本)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泰西言者皆服其求进之勇。”

  “(中国)寝处积薪,自以为安,玩视邻封之日致富强,供其讪笑,吾所不敢知也。”

  在佩服日本变法图强的同时,郭嵩焘忧心忡忡,他几乎是断言日本将成为中国心腹大患,而朝鲜半岛,必然是中日角逐的最重要地区。

  辞官回乡后,郭嵩焘密切注视着日本的动态,他在日记中记载与朋友如此讨论:

  盖今之论者,皆谓西洋难与为敌,日本易与耳。吾观其君臣之相为警惕,而知其政教之行为有本也。诸公欲以无本之术,虚骄之气,以求胜于日本,于人于己两失之,未敢信谓然矣。

  太平天国被扑灭后,清廷一些开明的督抚兴办洋务,整个国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科技,兴办了一些近代实业,国家的综合实力确实得到增强,有了名不副实的“同治中兴”之说。但郭嵩焘清醒地看到,然并卵,这些是“无本之术,虚骄之气”。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起义士兵和市民焚毁日本公使馆。郭嵩焘担心日本以此为借口,兴兵入朝,他在给朝廷的上书中言:

  窃度日本旦夕必加兵朝鲜,或将朝鲜情状告知,朝鲜亦颇难为酬答;或竟不告知,则朝鲜之国危而中国之体面亦全失。臣愚以为宜下明诏正朝鲜乱民之罪,兴师讨之,移檄日本,以朝鲜乱民为逆,陵辱日使,非徒日廷之私愤。

  郭嵩焘建议清廷先发制人,外交之余做好军事上的应对,“调集天津水陆之师四五千,兴兵讨之,使日本犹有顾忌以不至狡逞,即中国亦有以自处”。但当时郭已经谤满天下,成为官场的边缘人物,朝廷没有搭理他的意见。幸亏清廷驻在朝鲜的袁世凯,是位不世出的干才,当机立断,逮捕了大院君。清朝的庆军抢先于日本登陆,迅速平定了朝鲜境内的叛乱,全面掌控了朝鲜的局势,使日本找不到派兵前来“评判”的借口。

  

  ▲朝鲜壬午兵变的士兵

  然而,清廷并没有长远而清晰的外交战略。加之高层权力斗争不断,很快出现了“甲申易枢”,朝鲜亲日派官员在这一年也发动了政变。一两个袁世凯这样的能吏于事无补,朝鲜问题一直在拖延,清廷上下也一直在敷衍。直到“甲午之战”爆发,清军战败,北洋水师覆灭,次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媾和。从此,朝鲜从清朝的属国变为由日本控制,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和重要基地。中日之国势此消彼长,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一切,郭嵩焘已看不到了,他在“甲午之战”的前三年即1891年,于苦闷中逝世。他去世后,其科甲同年李鸿章上奏请宣付国史馆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朝廷连李鸿章的面子也不给,上谕曰:

  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著不准行。

  大清覆亡后,赵尔丰等人主修的《清史稿》终于能对郭嵩焘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嵩焘虽家居,然颇关心君国。朝鲜乱作,法越衅开,皆有所论列。逮马江败,恭亲王奕?等去位,言路持政府益亟,嵩焘独忧之。尝言:“宋以来士夫好名,致误人家国事。讬攘外美名,图不次峻擢;洎事任属,变故兴,迁就仓皇,周章失措。生心害政,莫斯为甚!”疏传于外,时议咸斥之。及庚子祸作,其言始大验,而嵩焘已前十年卒矣。

  自贴“爱国”标签的士大夫,“讬攘外美名,图不次峻擢”(不顾情势,标榜爱国,主战的声音很大,希望以此取悦于君上而得超常规的提拔)。从甲午之战到庚子事变,清廷的政局发展一直在验证郭嵩焘的判断。直到清亡以后,也依然有不少这样的人。

  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一,落寞的郭嵩焘赋诗叹息:

  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

  大音希声,当时几人能懂呀!

发送 【焚】 到金融圈公众号,每天更新【阅后即焚】给你“好看”!

喜欢文章,随意打赏▼

  新疆佛国的覆灭 | 新疆是如何伊斯兰化的?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109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新疆的故事

  公元前1世纪,佛教自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于阗,并在随后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传播,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城市均皈依了佛教,不久后佛教跨过天山山脉,传入了北疆。

  

佛教传播路线

  在此后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佛教在新疆盛极一时,各类佛洞与佛寺遍布天山南北,无数精美的佛教壁画与佛像出自新疆,从这里也走出了无数高僧,其中不乏如鸠摩罗什这样的译经大家。

  

鸠摩罗什雕塑

  

  鸠摩罗什来华。。

  然而在如今的新疆,却难觅当年佛寺与僧人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无数拔地而起的清真寺与宣礼塔上宣礼的阿訇,新疆早已被伊斯兰化,新月取代了法轮,在新疆占据主导地位。那当年那个千年的千里佛国,又是如何覆灭的呢?

  从伊朗到喀什

  9世纪中期(唐朝晚期),政治中心在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今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所灭,回鹘(今日维吾尔族的前身)诸部纷纷迁离蒙古草原。

  

  回鹘迁移至吐鲁番与喀什

  其中一支西迁到了天山北路,以高昌(今吐鲁番高昌故城)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西迁的回鹘部落进入中亚并扩张至天山南路的喀什,联合其他突厥部落建立喀喇汗王朝。

  

  回鹘迁移至吐鲁番与喀什(卫星图)

  西迁的两支回鹘人在漠北蒙古高原游牧时信仰摩尼教(一种融合了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与佛教的宗教),进入新疆后,由于当地佛教的巨大影响力与佛教在文化上的优势,两支回鹘人大多改信佛教。

  高昌回鹘立国之初,国势大盛,北达阿尔泰山,南越罗布泊,西南临近喀什,其中心是别失八里与高昌。别失八里是夏宫,高昌是冬宫,高昌回鹘由之前的游牧生活,转向半农牧和商业的生活。

  而喀喇汗王朝的中心区位于中亚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大致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南部。

  

新疆三国与萨曼王朝

  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耕地密布,是中亚荒漠中少见的大面积宜居地区。然而这样的富饶之地也有其他的民族在觊觎,就在河中地区的西南方,有着一个强大的波斯人政权——萨曼王朝。

  自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刀剑进入波斯后,伊斯兰教成为了古老波斯民族的国教。

  

强盛时期的萨曼王朝

  在波斯人摆脱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建立萨曼王朝后,便一心想要恢复古波斯的荣光,而历史上中亚河中地区长期是波斯的势力范围,因而萨曼王朝将扩张的方向放在了中亚河中地区。

  萨曼王朝对喀喇汗王朝软硬兼施,一方面扩大与其的商业贸易与文化往来,另一方面时不时对其发动战争蚕食其土地。

  

  东伊朗(萨曼王朝)与西天山(喀喇汗王朝)争夺河中地带

  9世纪中叶以后,萨曼王朝不断发动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占领了喀喇汗王朝的大片领土。893年,喀喇汗王朝的副都怛逻斯(曾今大唐在此地败于阿拉伯帝国)被萨曼王朝攻陷,喀喇汗王朝在中亚河中地区的势力大减,驻守怛逻斯的副汗奥古尔恰克被迫迁往喀什噶尔。

  然而没过多久,萨曼王朝便发生内讧,争夺王位失败的纳斯尔王子潜逃到喀什噶尔向奥古尔恰克寻求庇护。奥古尔恰克为了利用萨曼王朝的矛盾,不但允许纳斯尔在喀什噶尔避难,还任命他为阿图什地区的行政长官。

  

有种肘腋之患的感觉。。

  纳斯尔到阿图什后不久,施展“牛皮巧计”,使一贯敌视伊斯兰教的奥古尔恰克同意他修建清真寺的要求。他宰杀了一头黄牛,把牛皮割成细条连结起来,然后用这条牛皮绳围了很大一块地(和后来葡萄牙人用牛皮绳圈地割占澳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上面建立了一座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这是新疆历史上的第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自此伊斯兰教开始在新疆生根传播。

  

阿图什大清真寺

  

  今日的阿图什大清真寺内景

  纳斯尔不仅建造了清真寺,还把喀喇汗王朝的的一名重要成员萨图克?布格拉汗发展成为穆斯林。萨图克原是喀喇汗王朝大汗之子,但其继承权被剥夺,因此他对大汗常心生不满。他常去阿图什打猎,正是在这里他认识了纳斯尔并结为朋友。

  

萨图克?布格拉汗

  不久,萨图克就在纳斯尔的说教下秘密加入了伊斯兰教,成为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王室成员,并在纳斯尔的帮助下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

  经过十多年的传教,在他周围已聚集了几百名穆斯林。910年,萨图克?布格拉汗在中亚穆斯林的支持和帮助下,依靠这支穆斯林武装发动宫廷政变,登上了喀喇汗王朝的汗位。

  此后萨图克即利用权力强制推行伊斯兰教。他死后,长子巴伊塔什继承汗位。在官方层面,巴伊塔什继承了其父的政策,继续以权力强迫其臣属部下接受伊斯兰教;在民间层面,来自波斯与中亚的穆斯林商队与新疆的贸易来往日益频繁,大量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先进科学文化著作随之进入新疆,喀喇汗王朝的百姓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接触日渐丰富并深深被其影响。

  

陆上丝绸之路中喀喇汗王朝的大致位置

  

  商业一直是我们传播宗教的重要方式

  而此时的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各中原政权均无力控制新疆,更无力对其施加汉文化的影响,因而没有对手的伊斯兰教也由此在喀喇汗王朝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间快速发展。公元960年有约100万至120万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这仅仅是一年的统计,可见伊斯兰教的传播速度快到惊人。

  

公元910年,陷入混战状态的中国

  也就在同年,巴伊塔什宣布伊斯兰教为喀喇汗王朝的国教。至此回鹘迁往中亚的一支已在波斯萨曼王朝的影响下完全伊斯兰化,而他们的同胞高昌回鹘仍笃信佛教。

  征服于阗

  此时除了伊斯兰化的喀喇汗王朝和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之外,在今新疆西部与南部,还存在着一个高度汉化的于阗佛教王国,佛教隆盛,汉文化兴盛,其中心大致在今和田地区。

  于阗国土辽阔,“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余里”。

  

  三大强国

  于阗国王尉迟僧乌波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他崇信儒学,习汉语,穿汉服,沿用中原汉族礼仪,延续了于阗国历来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他即位后不仅起了汉名——李圣天、向宋朝重续“舅甥关系”,而且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被后来的统治者所效法。

  

  莫高窟壁画,左为于阗国王尉迟僧乌波,右为其王后。尉迟僧乌波头戴旒冕,身着汉服,可见汉文化对于阗的影响之深。

  其行政建制和职官制度,也处处模仿唐朝。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认为于阗是中原王朝下属的地方政权,相信中原王朝能保护于阗的国家安全。

  喀喇汗王朝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对境内的佛教僧人不断迫害。两年后的962年,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今喀什)发生了一场佛教徒反抗强迫改变宗教信仰的暴动,遭到喀喇汗统治者的严厉镇压。

  

  喀喇汗王朝的萨图克?布格拉汗死后埋葬在阿图什,是新疆第一座伊斯兰墓

  于阗王国自然看不下去喀喇汗王朝对佛教徒的清洗,给予了参与暴动的喀什噶尔佛教徒支持。而此时的喀喇汗大汗巴伊塔什的统治地位已被巩固,正想对外扩张,于阗支持佛教徒暴动的行为正给喀喇汗王朝提供了对于阗进行“圣战”的理由。战争初期,于阗由于得到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和吐蕃的支持,占据了优势。

  

昂热客场挑战恩泽,双方势均力敌

喀喇汗王朝对于阗佛教王国的“圣战”

  经过八年的战争,于阗军队占领了喀什噶尔,当地居民望风归顺,巴伊塔什叶大汗战败后逃往中亚。

  于阗在占领喀什噶尔后,一边安抚百姓,树立傀儡政权,一边遣使分头向宋朝和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报告获胜消息,并告知他们于阗的今后打算,还送上了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派往宋朝的使者是一位名叫吉祥的佛教僧侣,送给宋朝的贡品就是从喀什噶尔缴获的一头会跳舞的大象。

  

  

喀什噶尔老城区。

  《宋史》记载:开宝四年(西元971年),“其国(于阗)僧吉祥以其国王书来上,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一,欲以为贡,诏许之”。

  于阗之所以要向宋朝报告战况并进贡大象,一方面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府应有的例行公事,另一方面是对宋朝在战争期间给予于阗的道义上的支持表示感谢。喀什噶尔之战后的20多年里,于阗和喀喇汗王朝的战争进入了拉锯状态。

  

描绘于阗国中来自中亚与东亚的僧侣的壁画。

  双方之间互有攻守,小规模战斗时有发生。在此期间,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998年,一支3万人的于阗军队再次挺进到喀什噶尔城下,并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围攻,造成城内发生饥荒,民心浮动。巴伊塔什之子阿里只得出城背水一战,结果于阗军队招架不住破釜沉舟的喀什噶尔守军,于阗战败并撤退到两国边界一带。

  

见证沧桑的喀什老城

  阿里随后率军跟踪追击,双方在这里形成对峙的态势。不久后,于阗军队乘喀喇汗王朝军队礼拜之机发动奇袭,喀喇汗王朝军队大败,大批将士战死,大汗阿里也阵亡于是役。

  然而数十年的战争已几乎耗尽了于阗的所有国力,此时的中原政权宋朝刚建立不久,还未从五代十国的混乱中彻底恢复,又面领着北方辽军的步步紧逼,实在无力发兵或是遣送物资给远在新疆的于阗,因而于阗虽然不断在战场上取胜,但其国势已大不如前。

  阿里死后其长子艾哈迈德继位,继续同于阗作战。不久,喀什噶尔又发生了反对伊斯兰教的暴动,于阗乘机出兵,再度占领喀什噶尔。

  艾哈迈德不得不向中亚的副汗求援,副汗派出了一支4万人的大军火速赶往喀什噶尔。由于这支生力军的参战,喀喇汗王朝士气大振,战局急转直下。早已疲于战争的于阗军队渐渐不支,开始溃退,喀喇汗王朝收复了喀什噶尔。喀喇汗王朝背后有中亚伊斯兰世界的不断支持,于阗则只能不断透支自身国力。

  

喀什老城

  喀喇汗王朝的军队在喀什噶尔又征召了2万穆斯林士兵,准备完成后开始向于阗进发。在叶城的库姆热瓦特两军展开了激战,喀喇汗王朝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再次击败了于阗军队。1006年喀喇汗王朝攻陷和阗城,灭亡于阗王国。

  

  于阗败亡后的国际形势

  于阗城陷落后,一支逃到位于波娄之路的山上的于阗军队被追兵消灭。另一支退往东部山区;同当地居民一起,继续同喀喇汗王朝军队战斗。他们利用穆斯林占领军不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不断出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才逐渐停息下来。两国之间的冲突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塔里木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

  长期的战争给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千百万人或家破人亡,或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南疆发展停滞,中原王朝在南疆一千多年的汉化影响至此中断,南疆开始伊斯兰化。(新疆版百年战争)喀喇汗王朝以“圣战”的方式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于阗地区,结束了佛教在这里千余年的繁荣。

  从此,佛教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个传统的佛教地区成为伊斯兰教继续向新疆其他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被毁的佛教壁画

  同族之间的圣战

  在喀喇汗王朝同于阗王国的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同为回鹘人国家的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恨之入骨。

  

  只剩下高昌人民独自奋战了。。唇亡齿寒

  

新疆 吐鲁番 高昌古城

  马哈茂德·喀什噶里在他的《突厥语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回鹘人开始了兄弟阋墙。

  喀喇汗王朝的大汗艾哈迈德御驾亲征,率军从八拉沙衮(在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一带)出发,越过伊犁河,攻入高昌回鹘境内。

  

  高昌回鹘出兵迎击,打退了入侵之敌。1017年,高昌回鹘发兵30万,跟踪追击。患病的艾哈迈德抱病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打败了因长途奔袭而疲惫的高昌回鹘军队。艾哈迈德又亲自率军反击,并再次攻入高昌回鹘境内。攻入高昌回鹘境内的喀喇汗王朝军队,对被视为“盗贼和恶狗”的回鹘同胞进行了残酷的杀戮:

  “我们进行夜袭,我们四周包围,我们斩去其额发,我们砍杀孟拉克(高昌回鹘地名)人。”

——《突厥语词典》

  喀喇汗王朝的军队在高昌回鹘,就像在于阗一样,大肆进行文化毁灭:

  “我们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捣毁,给菩萨拉屎撒尿。”

昂热客场挑战恩泽,双方势均力敌

——《突厥语词典》

  

吐鲁番高昌古城

  

  佛洞中被抹去脸面的佛像。

  高昌回鹘对入侵的喀喇汗王朝军队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正当战争进行中,艾哈迈德大汗病情加重,喀喇汗王朝不得不撤军停战,对高昌回鹘的这次“圣战”无果而终。

  喀喇汗王朝对高昌回鹘王国的战争结束后不久,喀喇汗王朝因内部矛盾重重,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争,无力再发动对外的“圣战”。

  此时,“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阿克苏的冰达板,南接于阗”的高昌回鹘王国仍然盛行佛教。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王国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并立天山南北,北疆以佛教为主、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

  

分裂后的喀喇汗王朝与高昌回鹘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1124年,被宋朝与金国两面夹击的辽国即将灭亡,此时效力于辽天祚帝的耶律大石率兵出奔,在新疆建立西辽。

  由于契丹人在辽国时期就已与中原政权有频繁来往,军事政治制度早已汉化,相比与中原已多年未有接触的诸突厥部族政权更为先进高效,因而耶律大石的军队在新疆所向披靡,基本没有遭到激烈抵抗便成功立国,高昌回鹘在内的诸多突厥政权很快臣服于西辽。

  

  1129年,初来乍到的耶律大石

  

  1137年,强劲的西辽帝国

  西辽随后进行西征,攻灭西喀喇汗王朝,并在河中地区击败西喀喇汗的宗主国——塞尔柱帝国,遏制了伊斯兰教在新疆和中亚的进一步传播。

  

耶律大石兄。。

  然而西辽也因处于中亚这一亚洲十字路口而常年战争不断,东面要抵御金国,西面要提防波斯和塞尔柱,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1218年,西辽已日暮西山,无力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队,不久便投降。

  

蒙古在1208年至1223年间的扩张。

  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域后,把新疆分封给了他的次子察合台,建立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前期,蒙古统治者遵守成吉思汗的法令,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强制推行任何宗教。

  

  分裂后的帝国

  但是1353年,秃黑鲁帖木儿汗接受了伊斯兰教,改变了祖先所定的宗教政策,成为新疆地区第一位加入伊斯兰教的蒙古大汗。

  入教伊始他就强迫蒙古王公大臣皈依伊斯兰教,接着又在穆斯林突厥家族支持与配合下,在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不久,阿力麻里就有16万蒙古人集体加入了伊斯兰教。

  

秃黑鲁帖木儿汗的伊斯兰陵墓

  在秃黑鲁帖木儿汗的支持下,名为“库车伊斯兰社团”的伊斯兰教组织进入库车,强迫当地佛教徒改宗伊斯兰教。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举行了暴动。秃黑鲁帖木儿汗很快派兵镇压了暴动。“库车伊斯兰社团”乘机对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此时新疆仅存的主要佛教重镇

  

一处被毁坏得面目全非的佛教壁画。

  他们强迫佛教徒改宗伊斯兰教,对抗拒者则大肆屠杀,迫使佛教徒被迫加入伊斯兰教;他们拆毁佛教寺院,捣毁佛像,焚烧佛教经典,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库车佛教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继于阗之后,新疆的又一个佛教中心就这样在血与火的清洗中湮灭了。秃黑鲁帖木儿汗的后裔都把伊斯兰教作为维护蒙古人统治和进行扩张的工具。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内遭到损毁的壁画

  黑的儿火者汗在执政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吐鲁番的“圣战”。在攻占吐鲁番后,狂热的穆斯林士兵对佛教徒进行了血腥屠杀,对佛教文化进行了彻底的破坏。

  近代出土的古代文献往往带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有的是被撕毁的,有些则是被焚烧过的。而这些被烧剩的残卷,多是当时穆斯林军队放火焚烧寺院时,因房屋或院墙倒塌被压在下面才幸尔保存下来的。

  

  在一些佛教寺院遗址里,还发现无数被撕得粉碎的佛教典籍浸泡在被杀僧侣的血泊中,经过几百年已凝结成硬如石块的东西,旁边还有缺头断足的尸骨。

  继黑的儿火者汗之后的穆罕默德汗又是一个极端狂热的伊斯兰教推行者,他规定,所有的蒙古人都必须接受伊斯兰教,遵守教规,按时礼拜,并要带上“缠头巾”,违者严加惩处。

  

今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一处佛寺的废墟

  惩罚措施极其严厉,包括把马蹄铁钉入犯者的头颅骨。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在这种严刑峻法的逼迫下,最后都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并逐渐融合到维吾尔等民族中去了。

  16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从此佛教在新疆再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至此,伊斯兰教自传入以来,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新疆被彻底伊斯兰化。

  

  哈密再向东,就退到甘肃了

  曾经的千年千里佛国已荡然无存,无数宏伟的佛寺如今已是废墟,僧侣们的“南无阿弥陀佛”诵经声回响不再,今朝只可闻阿訇们的“安拉胡阿克巴”宣礼。法轮已逝,新月已升。

  

  伊斯兰教的分布及比例

  不管历史上两种宗教最先以何种方式进入新疆,最后又因何种原因消失,进入现代世俗化社会之后,决定此地宗教兴盛与否的都是中国新疆人民。且两种宗教的终极目标都是倡导人向善,而非行恶,宗教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与包容,而非执念于曾经的芥蒂。

发送 【焚】 到金融圈公众号,每天更新【阅后即焚】给你“好看”!

喜欢文章,随意打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关于版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金融圈管理员微信号:CBD_MEIR,欢迎添加交流

上一篇:开云体育-尤文图斯横扫AC米兰,取得联赛两连胜
下一篇:开云体育-拜仁豪取三分,球队备战下一轮比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